時間:2020-07-14 瀏覽次數:0
入庫級別: 傳承基地
傳承類別: 項目:
所在地區: 廣東
傳承編號: 37805048
行通濟是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鄉民經過“通濟橋”,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心想事成的風俗。通濟橋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橋梁之一,據記載,該橋最先是由附近鄉民集資修建的木橋,明天啟年間,戶部尚書、鄉人李待倡建重修,建成后取名為“通濟橋”。該橋橫跨佛山涌,水路可通四鄉,陸路可達鄰村,為佛山商貿交流的重要通道,商民為求生意順境,便以行通濟橋來討好意頭,后漸成習俗,并有“正月十六行通濟,行過通濟無閉翳”之說。
古代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取生意人希望本小利大之意,現在通濟橋經重修后,橋兩端的抱鼓石上以祥云紋和蝙蝠紋襯托風車,橋身雕刻著八仙過海時所執的神器,橋柱上部用大象頭“拱”出一個裝有南瓜、仙桃的果籃,寓意市民過橋時祈求消災、尋求平安的美好祝愿。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佛山民眾及四鄉男女老少,聯群結隊,攜男帶女,步行至通濟橋,或在社壇焚香燭、燒炮仗,或步入南濟觀音廟燒香,參神叩拜,男子求簽,婦人則扯神前花燈燈帶,求賜丁財。凡行通濟橋的人,皆要攜帶行運風車、燈籠或生菜等物,取轉運生財之意,行通濟之時,須一次從橋頭(北岸)行至橋尾,不能折回復返,并由橋尾右傍大基而去,經尾竇到澳口返回。
行通濟原為佛山市禪城及周邊鄉人的自發祈?;顒?,現在經過有關部門積極提倡與引導,近年來參與人數逐年上升,2006年行通濟人數達到40萬人,已成為當地群眾參與度最高、最為大型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