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8-24 文章來源:中工網 瀏覽次數:0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薄肮そ尘瘛?,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匯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他們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據新華社報道)
當今社會,對“專業人士”的稱謂,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多是大師、專家、學者……對“工匠”一說鮮有耳聞。其實,工匠的技藝水平不僅體現了技術人員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也代表了一個國家某一行業發展的真實水平。
最近,在首都博物館舉行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韬顕脊懦晒埂碑惓;鸨?。據首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開館以來,集中展示西漢時期一個墓葬出土文物的種類最豐富、數量最多、樣式最精美的一次展覽。我們在贊嘆于出土文物之精美的同時,也驚嘆于古人之高超技藝。
在當今世界,“德國制造”是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它代表了品質的保證。但是,約一百年前,“德國制造”卻是粗制濫造、偷竊設計的代名詞,經過幾代德國工匠們不懈努力,如今“德國制造”的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而受到各國歡迎。
無論是古代的能工巧匠還是德國的現代工匠,之所以能夠制造出美輪美奐的工業品,是因為他們對職業的熱愛和對技術的追求。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中國制造給世界的印象更多的是價格低廉,產品主要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品質比較低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業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視產品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是“德藝雙馨”的工匠數量有限,人才短缺。
能夠成為工匠,甚至大國工匠,靠的不僅是手藝,除了刻苦鉆研技術之外,
還應該具有對技能創新的執著,對技藝傳承的責任,以及對于本行業的無盡熱愛。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縱深發展和人們對產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我們對于工匠的需求也愈發迫切。
首先,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感染到每座車間工廠,感染到每位技術工人。其次,企業為了自身發展,要加強工匠培養,提升產品質量,打造金字招牌。最后,技術工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要認真敬業,始終保持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其實,“工匠精神”不僅是工匠的精神追求,也應該是勞動者共同的精神追求。
(本欄目文章系中工網原創,網媒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中工網”,平面媒體如轉載須經本網授權許可)
編輯: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