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2 文章來源:文旅中國 瀏覽次數:0
琥珀雕刻技藝作品《松鶴》、楚式漆器髹飾技藝作品《對話》、阜新瑪瑙雕刻技藝作品《可能失落或未曾出現的文明》……一件件精美的非遺文創作品展現了非遺保護創新基地設計并開發的最新成果。
4月8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2020-2021年度非遺創新模式探究與實踐項目結項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來自遼寧及湖北的六位非遺傳承人完成各項探究與實踐項目,順利結項。創新基地的這一社會成果為非遺行業創新發展創立了范式,同時也充分展現了寶馬集團在中國秉持“家在中國”的理念,創新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持續助力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社會創造價值,做出長期貢獻的堅定承諾。
“BMW中國文化之旅”發起于2007年,是BMW針對中國傳統文化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社會問題發起的企業社會責任項目。15年間,項目踐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嫁接社會資源,搭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社會橋梁,創造共享價值。2016年,項目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共同建立了創新基地,開啟對非遺傳承人的賦能實踐。2019年,創新基地合作模式升級,與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合作,以一對一“做中學”的模式,帶領、幫助非遺傳承人設計并開發具有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品。
創新基地2020-2021年度項目中,有四位非遺傳承人經由“BMW中國文化之旅”遼寧探訪遴選而出,分別為遼寧傳統琥珀雕刻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煥升、遼寧傳統錫雕技藝非遺傳承人石巖、松花石雕刻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馮月婷和阜新瑪瑙雕刻技藝非遺傳承人楊帆。此外,在2020年疫情肆虐武漢之后,項目還特別資助來自湖北省的楚式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鄒傳志和楚地斫琴技藝非遺傳承人萬翔進入創新基地,助力湖北非遺傳承人。經過為期三個月的理論學習、實地考察及作品創作設計交流研討,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曉波老師、王曉昕老師、楊佩璋老師、劉潤福老師、宿志鵬老師及馬文甲老師組成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專家導師團隊,以一對一“做中學”的模式與六位非遺傳承人共同開發設計了一系列非遺文創品,并于2021年底發布。
自2016年起,創新基地已經成功舉辦6場社會創新成果展,以及超過20場企業高管講座和創意工作營,以社會創新思維和社會協作模式深化賦能近50位非遺傳承人。來自湖北的非遺傳承人鄒傳志表示:“創新基地可以很好地幫助非遺傳承人拓寬視野,提高藝術鑒賞能力,也讓我們認識到非遺技藝進行跨界合作和創新設計的可能性。非遺文創不僅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p>責編:楊曉君